从《都挺好》到《我爱你!》,老年角色的老年生活为何让年轻观众越来越爱?


来源: 1905电影网

由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说,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更多桑田沧海。他们见识了很

近期,大小银屏上的老年人有点忙,老年题材全网讨论度直线攀升。#倪大红惠英红牵手# #叶童梁家辉比心# #闫妮首次演老人# #婆姨的爱情#等等话题频上热搜。

不少以老年人为视角的作品都高开高走,吸引了不同年龄的观众,甚至让很多年轻观众都打出了9以上的高分。

本期嘉宾编剧汪海林开门见山,他认为近期频频出圈的老年角色身上,都将写戏的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刻画上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个性的鲜明与极致

例如演员倪大红就有很强的可塑性。

当他在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饰演苏大强的时候,倪大红怎么讨厌怎么来演,但是在电影《我爱你!》中,观众又能发现倪大红完全可以塑造出一个令人喜爱、令人同情、温度亲切的角色。

情感的蔓延与沉淀

由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说,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更多桑田沧海。他们见识了很多事情,有着宝贵的人生经历。可能年轻人放不下的,他们早就放下了。

故在老年人的思想与感情当中,广大年轻观众能领略到不同的人生观念。

例如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的主人公,他虽然做的事情荒诞不经、执迷不悟,但是他一点也不令人讨厌。在某种意义上,观众又很钦佩他一个人几十年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毅力。

如果只写他表面那些怪异的部分和不可理喻的那些言行,那就只会强化他令人讨厌的部分和跟社会脱节的部分,但是逐渐地你会看到人物心中有梦想,从而让人物立体鲜活又深刻,从而观众会因为看到这个人的坚守而令人感动,喜爱这个角色。

对此,编剧汪海林认为这些优秀的老年角色,是编剧更多地站在老年角色本身的视角,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展开创作,可以想到编剧对老年人从观察、到理解、再到“成为”的创作过程。只有这样,才能写出有质感、有灵魂、有弧光的角色。

这些优秀的老年角色,也就不会像以前有些角色充满了说教气息的“爹味”和“妈味”之感,也会让更多的观众跟角色共情。

其实,从文化上来讲,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调整期。

之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家庭关系的创作立场是一种对抗性的、撕裂性的。例如《家春秋》中,家是束缚主人公成长的最大的一座大山,他走出去就是成功。

但是现在的创作会更多的用一种温暖的方式来讲述家庭故事,更强调代际的和解,更多的会从老年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。

像《漫长的季节》里的范伟,二十年前的他性格强势,对孩子是单方面的教训,对媳妇时常呵斥,均呈现出不平等的交流,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。二十年以后,他跟他儿子在戏中呈现出的感情则完全不一样。他有了对生命更多的理解。

你可以看到一个父亲的成长、一个父亲的不易、一个父亲的坚持。当人物变成一个多维度的视角以后,这些作品本身也会更有它的层次感。

编剧汪海林认为:“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,年轻观众对于老年角色的讨论度增高,还应该关注到整个影视创作应该做到良性循环。一部影片真正要在商业上获得成功,它一定要是国民影视作品。也就意味着,不只是年轻的创作人拍出来的影视作品给年轻人看这一种商业模式,爸爸妈妈长辈也要参与进来看,否则影视文化商业模式会越走路越窄。”

电影《你好,李焕英》中,上一代的母亲形象由年轻演员张小斐饰演,不仅吸引着年轻观众,更是把电影中所歌颂的上一代中老年观众拉到电影院里,从而获得历史性地商业成功。

回看这些讲述老年角色的影视作品,不难发现他们创作者还正年轻着。

《我爱你!》的导演韩延、《你好,李焕英》的导演贾玲、《漫长的季节》的导演辛爽、《宇宙探索编辑部》的导演孔大山、《脐带》的导演乔思雪......他们其实都在用自己的手法,去让观众对于老年角色有更多的注解。

年轻的创作者正在积极努力地走向老年人的世界。尤其是我们第一代的独生子女,他们大多已经步入中年,发现自己的父辈正在老去,因此这些创作者开始关注到他们父母这一辈的故事。

面对如此向好的创作趋势,编剧汪海林还特别提醒同行们,目前的创作相对类型单一。若能在题材类型上有更多的拓展,我们不再局限于年轻的创作人拍给年轻人看,我们的视野才能够更广阔一些,而且电影的题材类型也会更加丰富多彩。

标签:

[责任编辑:{haixiayule]

最近更新